“天有好生之德,借神龟泄露返还之道,使人人归家认祖,在性命根本上着脚耳。根本在于何处?即中五之中一文,所谓元牝之门者是也。这个门生之在此,死之在此,顺之在此,逆之在此;五行错乱分散亦在此,五行综整攒簇亦在此。盖此处有天地之跟,有仁义礼智之信也。因其有仁义礼智之信,错之能以综,散之能以合。失此信,则五元皆伤,五物皆发。仁义礼智之性,变而为喜怒哀乐之性。守此信,则五元皆生,五物皆化。喜怒哀乐之性,变而为仁义礼智之性也。”
修身就要在河图的状态里面,都是先天中的先天,懂得阴阳和静,“负阴而抱阳,中炁以为和”,就容易顺生成道。
当落入后天洛书,大家也无需紧张,明白逆克之理,自然而然也可以返回到先天五德、五元之中。
“根本在于何处?即中五之中一文”,指的就是中间这一点真性产生,“生之在此,死之在此”,因为真性就是我们的灵光,灵光真实不虚的存在于我们身国之中,我们修持就是把灵光重整,“道纪寻缺,灵光拾遗”,使残缺的灵光能够重整起来,这也是我们修持的一个重要步骤,亦是根本!
灵光就是所谓的“玄牝之门”,“玄牝之门”,也是我们的真性,当真性落入后天以后就会有妄意存在,所以说是“生之在此,死之亦在此”,因为欲望的产生,就会将真性消耗,如果知道止欲生悔,不被欲望所遣、消耗,就能够返回到先天的真性元炁,一炁流行的状态。
浊精所化之气加上父精、母卵结合的凡胎肉体中的气质之气,均为后天之气,父精、母血胞胎里面携带的后天气质之性而生成五贼、五物。先天灵光是不精之精、不神之神、不性之性、不炁之炁,它是先天真性,是“元亨利贞”,圆通无无碍、至刚至柔、仁和通达、光明无限的,这就是先天炁,后天气的区别。
当欲望产生以后,先天灵光元炁就会落入后天,如果随着后天气的顺生消耗,就会顺随六道,流浪生死,常沉苦海。如果顺先天之炁,就可以永生不死,这就是“顺之在此,逆之亦在此,五行错乱亦在此”。
我们关键在于要明白先天的灵光真性、和后天的气质之性。后天的气质之性若要转变,就要通过修持将我们后天的气质之性转变到与先天灵光真性融合为一,并以先天灵光真性为主宰,然后驾驭后天妄意生成的五贼——“喜怒哀乐欲”。
五贼主事就会把先天五元、五德的能量逐渐消耗,“喜怒哀乐欲”之性的基础就是五物。后天五大识性,游魂、鬼魄、浊精、识神、妄意,都是由妄意主宰。
到了后天,就进入到了游魂望生,鬼魄望死,五蕴八识主事,逐渐消耗的状态。所以我们修之身的目标就是把后天的五蕴八识降到比较低的阀值,使先天的本性能够起用主事,以后天顺应先天,并将后天“喜怒哀乐”之性变为先天“仁义礼智”之性,才能使我们修之身能够登堂入室,能够真实不虚地回归道境。
“书中五者,仁义礼智皆本于信也。外四十者,以信而用仁、义、礼、智也。信于仁则能仁,信于义则能义,信于礼则能礼,信于智则能智,一信而仁义礼智,无不随心变化矣。”
河图中央的一、三、五、七、九,还是处在四正位上,五居中央也就是真性一炁流行,是在四象里面的。一、二、三、四就是四象,“中五”真信一炁流行,四象皆是由中央一炁所化,四象也仅是中央一炁流行的一个表现形式而已,所以当性用于仁,自然就能生仁,而仁,也是一炁流行的表现,它只是到了这个时空序上的一个变化而已,所以我们不要执着于相,因为它们都是一炁流行的变化。
“心生于物死于物”,我们心性变化成什么样的状态,它就显什么样的象,我们不要被四象所迷惑,甚至是被诸相所迷惑,“是相非相得见如来”,诸相非有!我们只有破了这个相,才能真正地归道,就是《德道经》讲的,“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子也,象帝之先”,就是我们要进入湛性的状态,在湛性的状态中,就真正地了解了卦爻蓍象相终捐,诸相皆是尘埃,诸相也只是真性自在状态的随心变化的显相而已,所以刘一明先生才有这样的一个总结,“一信而仁义礼智,无不随心变化矣”。
后天五行、五物、五贼的修持,将三魂、七魄、识神、浊精,通过以阳克阴的修持凝炼,才能回归道境。
以阴克阳,就是真性、元精、元炁、元神、元情、元性,以五元为核心来逆克后天的五物、五贼,才能返归回到先天的状态之中。